这个话题本来应当在中秋来谈论,但因为一位朋友问及,所以我也就提前来谈谈。提前做事有时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完成的几率要大一些,说不定,真到了中秋那一天,我又不知道忙什么去了,早顾不得这档子事了!
说实话,我是不太过中秋节的!这一方面主要是源于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节日的嬗变!
先说第一个方面,家庭原因。
据我的观察,中国的节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节日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类型的节日,其受重视的程度大不相同,如从国家层面上讲,在政治为主导的思想引领下,政治性的节日受重视的程度就远远要高于本应当更受重视却长期被冷落的传统节日!如果说政治性的节日是大奶生的的话,那传统节日则无疑是二奶所生!当然,从普通民众的感情上看,是否跟上面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至少在我这个布衣的心中,传统节日是传承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命脉极其重要的载体,当作为文化传承的这些载体不在,当过去不能再昭示未来的时候,我们民族的心灵便只能在黑暗中行走。因此,传统的节日理应更受重视才对!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希望能用孔子的诞辰取代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的9月10日作为教师节的缘故!
中国节日的第二个特点则颇具嘲讽,那就是为之而设立该节日的主体并非该节日的主人!
比如,儿童节,本来是我们的花朵的节日,但往往在那天我们的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因为他们要去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表演节目呢!可怜的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胁迫之下,从小就承受着承重的学习压力,甚至都难得享受一个完整的童年(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家长胁迫着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钢琴去了!)!就在他们的节日,却还得去为领导献艺!孩子们冒雨表演节目,甚至因此而晕厥;领导则在主席台上拿腔作势地做着官样文章,倚官仗势地欣赏着演出,一旁的狗腿子则趋炎附势地为他们撑着伞!你能说这是孩子们的节日么?
又比如劳动节,本应是劳动者的节日,可是又有多大程度上的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这一节日?能够真正体会到作为劳动者的光荣?究竟是作为主人的劳动者享受得多些还是作为仆人的官老爷们享受得多些?
具体到我家的情况,当然与此不同!
我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当然,所幸的是亲情常驻!在那个时候,虽然像集体生产之类现代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已经到了末期,但如何让家人填饱肚子却仍是一家之主最为犯愁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有长达十年的时间父母整天都忙着在土里刨食,挖空心思想要让家人吃饱饭。在此之后,则是发愁如何能够让我们上得起学。除了镇长带着公安下乡来挨家挨户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地催收各种苛捐杂税之外,哪里有那闲工夫去关注某某县长会见了谁谁谁,或者又出了个什么“重要指示”?所以,那些政治性的节日大多跟我们球不相干!
当然,传统节日我们是很重视的!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一个人的生存问题都尚未解决的时候,对这些节日的态度,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一年到头地里的活怎么也干不完,但春节,却总是会停下来好好地休息几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浓重地庆祝一番。一年到头地劳碌,还不就为着那么几天么!七月半的鬼节,虽然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之一,但那是祭奠祖先的日子,也一定得好好的去祭拜一番!清明,则相对会次要一些,一般就是去扫扫墓。其它像端午、中秋、重阳这类节日,则很抱歉,得看情况而定了,要是刚好那天不是太忙,能抽出空的话,那就稍加纪念。但农民不忙的时候又有多少呢?所以总体上是过得少,不过居多!有那么几年,我父亲在家尚未为了供养我们兄弟读书外出打工的时候,端午是蒸馒头、包子来纪念,还有一年,是爸爸在中午给大家做了一顿凉面吃。龙舟?那是没有的,即便是现在,我也尚未亲眼目睹过端午赛龙舟!粽子?那也是没有的,包起来太耗时间,从来没有做过!我在20岁之间都未吃过!当然,有钱而有闲的人家那又不一样了!
读者朋友读到这里可能会感到不解,馒头、包子、凉面,这些多么稀松平常的玩意,怎么能就此打发一个节日?可是在我家,出于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东西却绝不是稀松平常的玩意!作为南方人,我们并不像北方人那样把馒头、包子作为主食,一年到头,极少会去做一顿。如果要做,也纯粹是出于尝鲜(有时甚至仅仅是为着我们这两个孩子)的目的,那肯定算得上是“大动干戈”了,那绝对意味着当日是一个极其隆重的日子!凉面亦是如此。虽然我们天天也吃面食,但却绝不是这种吃法。又比如饺子(在我们那叫包面),一年一般都只做一两次,除夕做一次,正月初八蚕过年做一次,而之前一天——正月初七——是人过年,但作为人的我们却并不能享受这样的殊荣,这是因为养蚕是家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柱,而为蚕过年不为人过年就是希望当年养的蚕能够顺顺利利地成长!
回到前面关于节日的话题!至于中秋,那更是长期不知月饼是什么滋味了!有时候,甚至压根就没有注意到当日是中秋!所以,我现在甚至怀疑我小时候究竟有没有吃过月饼,家里不会自己做月饼,更不可能出钱去买来吃,唯一的可能就是别人送。可那时候大家都经济困难,也不像现在这么重视中秋要送月饼,所以别人究竟有没有送过月饼我是真的想不起来了!倒是其它类型的饼像酥饼有送过,而之所以记得这,也是因为别人送了之后父母舍不得吃,一定要等我们兄弟俩从学校回去之后让我俩吃,有时为此甚至得放上一两个月!
虽然没有月饼吃,但却也并非对中秋毫无记忆!我得说,我记忆中的中秋是极富有文化韵味的,因为听说了关于中秋的种种典故和通话,所以在那日常常会在自家的院子里望月。如果是在自家,当然是不用思乡了,如果在学校,在皎洁的月光下,这肯定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受到小学课文中张衡的文章的影响,我很喜欢“夜观星相”。当然,中秋之夜,月光皎洁,星星是很少的。所以我常常会想月宫里现在吴刚和嫦娥在做些什么,或者起义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月饼来传递起义的信息,种有葡萄的人家是不是现在在葡萄架下乘凉赏月,如此等等。
所以,虽然并没有月饼吃,没有隆重地庆祝,但中秋之于我,绝对是有着文化上的深刻影响的!
现代的人,物质生活是极大地改善了,但似乎在精神方面却反而更空虚了,节日所应当承载的文化却没有了。如同在情人节,给自己的“情人”送珠宝送鲜花的多了,但真正的爱情却成了极其稀缺的事物;在中秋节,他们有了品种繁多,花样百出的月饼可吃,但家庭团圆家人和睦等文化韵味却渐渐稀少!如同端午成了一个吃粽子的节日,春节成了一个成吃饺子的节日,中秋,也完全成了一个吃月饼的日子。这种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载体的嬗变,是我所极其难以接受的,我宁愿亡国也不愿意面对这种变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她的文化,或者她的文化传承发生了断裂,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灵魂,就剩下一尊空荡荡的躯体,这还有什么意思?
当然,这些年,处于韩国人的刺激等因素,国家队传统文化似乎又开始重视了,不再认为那些东西是不能当饭吃不能创造GDP的没用的玩意儿了,如把一些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中,那也不过是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具,所以在中华的大地上,不断上演“三省争诸葛、四市抢孔子、五县夺芙蓉”此类戏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唯有文化复兴了,中华才可能真正复兴!唯有在传承优良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发展出更优越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才可能真正迈向强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