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旧事(5)


  读《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不时都能读到因为批评民国政府而不得不跑到外国租界去避祸的消息。但是有一个细节却很让我玩味和向往,那就是,尽管民国政府(既包括国民政府,也包括北洋政府)也通过新闻审查一类的手段来控制舆论,但民国时期的文人批评政府的文章总还是能够找到发表的地方。虽然蒋介石枪杀了著名报人《申报》的总经理史量才先生,但这也并未吓破民国时期报人和文人的胆,仍然继续坚持批评政府的方针不动摇。蒋先生虽然骂了不少的“娘希匹”,但也无可奈何。这一方面固然有那时的文人很有节气的缘故,但那时新闻开放的尺度之大、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力度远远不及现在恐怕是更大的原因。
  读信力建先生的博文《民国时期的新闻自由》,里面介绍的情况实在让我大开眼界,有些甚至让我感到极其不可思议。比如,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自1939年创刊后,一直在国统区公开发行,虽然也接受国民政府的新闻审查,但国民党并未直接禁止该报的发行,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由着它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骂自己、揭露自己的黑暗面。《新华日报》故意把原本正常的因战争导致的失业现象归咎于“把人民不当人看待的国民党政府当局”,甚至一方面要求国民党裁军,另一方面又故意把退伍军人说成失业军人,把国军家属在后方的生活形容得如同在地狱中一般。这些在我看来,很多甚至是违背了新闻伦理、违背了职业道德,纯粹是耸人听闻故意抹黑政府了,但国民政府仍然拿它没办法,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国民党政府实在是太软弱而无能了。或许这也是国民党之所以斗不过共产党的其中一个因素吧。
  很奇怪,当年批评国民党搞新闻审查、舆论控制的共产党上台后,却在新闻审查和舆论控制方面走得更远;当年批评国民党搞党国主义的共产党上台后,却搞出了一个更加党国的党国;当年猛批国民党政府贪腐的共产党上台后,却不断刷新一个个国民党不及其皮毛的贪腐记录。
  不过,想想也不难理解,毕竟,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报仇、搬东西、娶女人。虽然现实中其目的往往不免罩上了不少华丽的外衣,但也难掩其本来面目。难怪当年胡适先生在面临是跟国民政府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的问题时说了这么一句英明的话:“在蒋那里,自由是多和少的问题;在毛那里,自由是有和无的问题。”伟人确实是伟人,能够一语中的看透问题的实质。
  说起来我确实显得挺怀念民国的,那是因为她在某些方面确实值得人怀念。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